本报记者 束 蓉
“虽然身体有缺陷,但只要肯拼搏,同样能发出光彩!”前不久,从自治区首届残特奥运动会上载誉归来的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的17名学生,取得田径、跆拳道等项目22金23银11铜的好成绩,综合成绩跻身宁夏各县区前列。
学校教师为学生们拍照留念时,大家自豪地将奖牌挂在胸前。年仅11岁的兰佳俊摘得4金2银6枚奖牌,笑得格外开心。
看到这一幕,校长马春霞又欣慰又自豪:“学校是一所集听力障碍、智力障碍、孤独症、脑瘫等多重残疾为一体的综合性寄宿制学校,现有在籍学生221名。为了帮助孩子们重拾信心,学校组建了足球、乒乓球、跆拳道、羽毛球及篮球等体育社团,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。”说起来简单,但要教会他们练习掌握运动技能,却并非易事。思维简单、行为能力差、沟通不畅,甚至有的孩子连生活都不能自理。面对这些折翼天使,马春霞和学校的28名特教教师和孩子们结对,开展一对一地教学和康复训练。听障学生在上课时,常常不是听课而是“看课”,整堂课教师不但要说,还要加上许多肢体动作和手语。为了能够让孩子们真正理解课程内容,老师每句话都要反复多遍,一堂课下来,特教教师耗费的精力往往是普通老师的数倍。
为每一个特殊孩子找到适合的教育方式、培养自强自立、残而有用、残而有为的新时代特教好少年,在马春霞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,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为孩子们设计了不同的体育课程项目,开展了各项室内运动课程。比如听障学生中腿脚灵敏的,就针对性训练轮滑项目,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,他们很快就掌握了轮滑的技术要领。校方还邀请体育训练机构的专业人士指导,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竞技水平。该校的学生屡次斩获特奥篮球项目冠军、跆拳道女子个人银牌等“国字号”大奖。通过体育竞技,学校的学生们证明了努力的价值。
眼下,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兴建体育馆,预计明年4月建成投用。说起未来,马春霞眼中有光:“体育馆不只供校内师生使用,还要开辟成吴忠市残疾运动员训练基地,吸引更优质的师资,惠及更多残障学子。”